市況急轉彎 新居屋售價欠吸引力
撰文:
李偉航
嚴俏婷
欄名:新居屋系列
新一批新居屋快將來臨,去年推出時食正樓市升浪,獲市民熱烈申請認購,但時移勢易,今輪推出卻撞正樓市下行、加息陰霾,以及住宅新供應增多等負面因素,有意申請者將如何抉擇,本刊一連三期,找來各路專家分析拆解。
由房委會、房協推出的3個新居屋,分別位於沙田、大圍及天水圍,共提供3,677伙。而回顧去年房委推出2,160個新居屋單位,在樓價偏高,以及市況向好下,市民深怕「遲買更貴」,合資格者紛紛踴躍申請,最終申請人數達13.5萬人,破歷屆紀錄,超額認購達62倍。
但踏入新一年,市況卻出現重大轉變,其實由去年下半年開始,在中港現股災、美國終上調息率,正式踏入加息周期,均令樓市氣氛逐步轉弱;另一方面,今年港股反覆向下,周三(20日)收市後恒指更跌穿1.9萬點,報18,886點,港元走勢亦疲弱,初現走資潮。
二手現劈價潮 準買家選擇多
近日各區二手屋苑均現劈價情況,在樓價下滑,新居屋七折後定價由$149.7萬至$327.6萬,但為按去年9月的市價而定,以今時今日的樓市情況,其競爭力及吸引度不算太高,同樣的價格其實在二手私樓市場不無選擇,但買家可按需要自由買賣,毋須如居屋般要先補地價,才可在自由市場放售。
甚至現時居二市場亦有不少選擇,如早前屯門兆麟苑C座低層8室,實用面積401平方呎,獲白居二買家以$170萬綠表價購入,呎價$4,239,屬近日居二市場的低價成交。
值得一提,是次推出的3個新居屋,全屬樓花,預計在2018年或2019年完工,一旦本地銀行正式加息,供樓人士負擔加重,樓價跌幅或更明顯,屆時買家收樓時,樓價上或可能已先輸一截,最終無論入市與否,都必須審慎考慮。
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﹏
林浩文:倘財力夠 可考慮轉買私樓
萊坊高級董事及大中華研究及諮詢部主管林浩文稱,在不少負面消息籠罩下,現時入市購買售價早已定好的新居屋,缺乏彈性之餘,亦存有一定風險。
他建議,假如準買家具一定財政實力,可負擔一般中小型單位約兩至三成的首期,在跌市下,確實可考慮轉購私樓,始終無論物業質素、配套均較居屋出色,而且購入二手單位後,部分更可即買即住,也優於樓花期達2及3年的新居屋。
至於居屋的客群均以購買中小型單位為主,買家可瞄準供應量較多的區域,如將軍澳、元朗及沙田,其樓價跌幅較市區多,可按自己實際需要「執平貨」。
當然若資金有限,新居屋仍屬理想的上車選擇,畢竟在房委會擔保下,買家最多可借九成,但借貸時切忌借得太盡,避免正式收樓時,因樓價已累積一定跌幅,在帳面上淪為負資產。
他再指,相信會有不少市民抱着「抽獎」心態作申請,預期申請情況仍熱烈,但待今年第二季正式揀樓時,假若樓市氣氛進一步轉弱,估計會有不少買家「褪軚」,料銷售期會較去年更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麥萃才:樓花期長 宜靜觀其變再出擊
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稱,無可否認,居屋價錢必較私樓平,目前新居屋亦較市價存有約三成折讓,認為在未來2至3年,樓價下跌逾三成的機會不高。
但到底是否要趕在下月申請購買新居屋,麥氏認為,要視乎買家是否有即時的需要,由於快將推出的新居屋,以去年9月的私樓造價水平作參考,而房委會決定售價後,亦不能跟隨市況隨意作出改動,而目前離入伙期尚有數年時間,在樓價現下行風險,有機會出現「買貴野」的情況。
他建議,準買家可考慮靜觀其變,甚至選擇放棄申請今次新居屋,留待明年或後年,按當時實際市況、價碼合適,再決定申請與否,或是轉投二手私樓市場。
報道系列: 新居屋系列之一
23 Jan 2016
經濟日報置業家居